客家人移民台湾的历史
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的一支群体,其渊源至今有不同看法。一般认为北宋末年及南宋时期,由于宋金、辽金频繁发生战争,中原人民为避战祸及随宋廷南迁而入福建,由于闽北、闽中、闽南及沿海地区,已早为先前移入者所占,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和经营,可垦之地几尽,惟有闽西等偏僻山地可供居住和开垦,于是就成为此时移入福建的人们的可选之地。
他们迁入新地,与当地原住之人相对而言,原住者为主,新入者为客,因而他们以“客”自称,既合符情理,又暗含他们是中原暂来客居之人,一旦中原乱平,就将返回故土。不料南宋为元所灭,他们断绝了回乡之念后,只好以新土为故土,耕种生息,代代繁衍。
但闽西多山,缺少可耕之地,人口增加的压力,不得不向外分衍,于是闽西南的汀州和广东东部的嘉应州、惠州、潮州一带,就成为他们分衍之地。但闽西南和广东东部也是地狭土瘠的地区,难以养活日益孳生的人口。
到了明末清初,人口的压力加大,除了向东南亚寻求出路外,台湾海峡东岸的台湾,则成为客家人寻找生活出路的好去处:一是台湾只隔一条海峡,距离不算远。二是此时台湾尚未完全开发,还有大量可供开垦之地。三是早些时候,有客家人曾到过台湾,多少传回了台湾情况的信息,引起了不少求出路人的向往。四是明郑军队有不少从闽西南和广东东部来的客家人,对于促使客家人移台起了不少的作用。五是客家虽多处于山区之地,但距离海岸不远,只要肯冒险,有舟楫,是可以渡过海峡入台的。因此,明末清初客家人渡台者络绎不绝。
但是,客家人迁台比之闽南人毕竟晚了一步。当他们到达台湾之时,台湾南部及沿海之地,大多已为闽南人所开垦。可见客家人到台之后,是在闽南人尚未入垦之地,来开辟他们在台湾的新天地。
后来朱一贵在台举事反清,客家人组织武装自保,并有援助清军之举,蓝廷珍奉清廷之命来台,于是奏请清廷解除先前限制粤人来台的禁令。之后,广东巡抚鄂尔泰上书清廷,请准许去台者携眷入台。携眷禁令解除之后,客家人纷纷来台。除粤东三州府(嘉应、潮州、惠州)的客家人之外,福建汀州所属的长汀、上杭、武平、连城、永定等县的客家人也踵至沓来。
客家人虽然比闽南人晚到台湾开垦,但台湾尚有许多山地、林地尚待开垦,客家人凭着他们在大陆原籍山区耕种的艰苦精神和经验,而且继承了客家人勤劳和冒险的传统,敢于向与原住民所占有之地的接垠处未开垦土地开拓,并善于在闽南人已拓展之地见缝插针,立足于闽南人之间,或在立足之后觅可垦之地开拓。因而他们开垦的足迹,也遍布台湾南、中、北部,并及于台湾东海岸地区。
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,是闽南人、客家人开发台湾的最盛时期。这个时期客家人在台湾的开垦居住之地大体有:南部地区如:屏东县“六堆”、台南海丰厝。
中部地区如:嘉义大林、梅子坑庄、竹崎塘下寮、云林仑背、西螺、太和街,台中丰原、清水、神冈、潭子、大雅、雾峰、石冈、新社、东势、大甲、后里,南投国姓、中寮乡。
北部地区如:台北兴直堡、芝兰三堡、海山堡,石碇堡、拳山堡、金包里堡,桃园南崁、桃园、平镇、八德、大溪、中坜、观音、新屋、杨梅,新竹竹北、新丰、新埔、湖口、竹东,苗栗猫里、头份、铜锣、公官、三义、通霄、苑理、西湖、卓兰。
东部地区如:清乾隆以后的嘉庆年间,吴沙带领闽粤移民开发宜兰平原,客家人也随之西至。嘉庆以后,虽还有一些客家人入台垦居,但已渐少。
客家人经过努力奋斗,终于在台湾开辟出客家的新天地。客家族群随着时间的转移和开垦事业的成功,人口不断增加,族群的分布也遍及台湾南、中、北、东、西诸地。据1968年台湾族群人口统计,福佬人(闽南人)占75.51%,客家人占13.19%,外省籍占9.85%,原住民占2.37%。以保守估算,当时台湾的客家人应有300万。
(责任编辑:admin)